曾是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却陷入经营困难,甚至成为被执行人。北京顺义法院采用“活水养鱼”执行方式,帮助这家小微涉农企业逐步恢复清偿能力。经过半年多的工作,“活水养鱼”执行方式取得显着效果,公司的账上有了现金,职工申请人也拿回了部分工资。目前,该企业正有条不紊恢复生产经营,蓄力“回春”。
小微企业陷欠薪欠债困局
这家被执行的公司主营业务为种猪养殖,是一家新三板上市的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受疫情、行业价格波动等影响,该公司陷入经营困难。自此,公司官司缠身,员工讨薪、施工方讨要工程款等执行案件陆续立案。
2022年6月,因办理一起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的群体性执行案件,顺义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牛佳雯带领执行团队开展工作,希望与公司达成执行方案。
然而,当时法院收到的该公司进入执行的案件有63件,光职工债权就有59件,职工工资债权累计高达743万元。案件受理后,执行团队对被执行人名下的银行账户、房产、车辆等财产进行了相关查询,未发现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随后,执行团队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场区内仍有生产设备若干、种猪5000余头。
寻求化解纷争“最优解”
当牛佳雯与执行团队走进公司所在的办公楼,一顶大钟吸引了他们的目光,6年前在新三板上市的敲钟仪式仿佛还在眼前,如今却一片萧条景象。
“目前,企业职工生活如何保障?”执行团队首要关心的就是职工权益问题。员工代表陈先生表示,目前公司仅保留了最低的饲养成本,其余的经营所得都用于给工人发放工资,“我们愿意偿还债务,只是目前没能力还”。
考虑到被执行人主观上有履行的意愿,为避免出现“办一个案子,垮掉一个企业”的后果,执行团队就此案多次开会商讨执行方案。
“如果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对生产设备、种猪进行司法拍卖,价值可能会大幅度缩水。”
“公司本就受疫情影响,经营状况较差,如果没有了生产工具,对公司经营更是雪上加霜,众多工人也面临失业的风险。”
“该企业在辖区生猪市场占有较大的保有率,如未能妥善执行,对生猪市场也会造成较大影响。”
……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执行团队认为,如果按传统程序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进行司法拍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经审慎思考、分析研判,执行团队决定用“活水养鱼”式执行路径,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生存,形成有水之源,逐步恢复偿还债务的能力。
经过多方做工作,各申请人与被执行公司达成了执行和解,决定灵活变更强制措施,为其延长履行期限。在申请人的支持下,执行行动顺利开展,顺义法院依法对该公司的猪场及附属设施采取“活封”,允许其继续利用设备复工复产,同时对一些不影响生产经营的办公物品进行查封扣押,在保障申请执行人债权的同时,保障公司能正常生产经营。
巧用“活水养鱼”破僵局
“牛法官,我们公司账户上现在有钱了,可以开始偿还债务了!”今年1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企业经过半年的经营,取得了一定收益,随后顺义法院执行局划扣该公司执行案款180万元。
但随着其他案件陆续进入执行程序,当前该公司债务中工资部分累积达900万元,涉及60个职工,但占比最多的是运输费用等合同类债务,这部分申请执行人虽然仅有10名,债务金额却高达7000万元。
通过充分讨论研究,法官最终决定优先为工人们发放。“这笔案款的发放,将有效缓解企业压力,缓解企业与债权人、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执行局局长杨洪涛说。经过与职工申请人的充分沟通,案款分配方案初步形成,近日,首笔执行款成功打至各位职工申请人账户中。
“‘活水养鱼’并非完全放任企业自由生产经营,而是法官在该过程中加大监督力度、实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牛佳雯法官表示,该批案件采用“活水养鱼”式执行路径,虽然执行的时间比直接强制执行的时间要长一些,但让60名职工拿到了部分工资款,企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能继续经营、重获生机。今后,顺义法院将继续跟进企业经营情况,并根据市场环境、企业盈利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及时调整执行方案,最大限度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为辖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养分、持续造血。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