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简称“五经普”)工作已经进入单位清查阶段。8月份开始,北京市3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手持电子终端设备,对普查对象逐一开展“地毯式”清查摸底。
这是记者从8月23日召开的北京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媒体通报会上获悉的。据介绍,北京市“五经普”的准备阶段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明年全年为组织实施阶段,包括采集普查数据、开展数据检查审核验收、数据质量抽查、发布普查结果等。
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总队长、市经普办主任张铁军表示,这次普查是党的二十大后开展的首次大型普查,将全面调查北京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规模、布局和效益,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一次全方位摸底、高精度扫描、深层次体检,查准查实全市经济的“家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信息和统计支撑。
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共同组成我国三大周期性普查项目。经济普查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标志着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启动。今年1月,北京市启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单位清查工作包括普查区划分与建筑物信息采集等9个环节
北京市“五经普”已进入清查阶段,目前,全市正在开展“地毯式”单位清查工作,意味着全市3万名普查人员已经开始入户,摸清单位基本情况。
为什么要在普查登记之前先进行全面清查?这是由于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随着企业发展,常常出现企业登记情况与实际经营情况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有些单位去市场监管部门做了登记但未必经营;有些单位的经营地址已经变更,但没有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有些实地查无此“单位”等。
北京市经普办单位名录组组长蔡璘表示,单位清查是普查正式登记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目的是找全、查清、划准普查对象,为后续各项经济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据她介绍,单位清查工作包括普查区划分与建筑物信息采集、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聘与培训、行政部门数据收集整理、清查底册编制等9个环节。目前,北京已完成普查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标会工作,选聘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并已完成相关培训。
蔡璘介绍,单位清查工作从今年6月开始,至12月结束。
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等均为普查对象
单位清查工作由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以下简称“两员”)手持电子设备入户完成。入户时,“两员”须佩戴《普查员证》或《普查指导员证》。
“五经普”的普查对象是全市范围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对普查对象来说,需要提前准备好《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方便普查工作人员快速采集信息。同时,普查对象要为正式普查登记做好统计台账、相关财务报表等资料准备。普查内容主要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员工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研发活动以及投入结构、产品使用去向和固定资产构成情况等。
北京市经普办综合组组长韩旭介绍,“五经普”的标准时点是2023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需要普查2023年全年的资料,广大普查对象可以提前准备材料,在“两员”入户时,配合填报即可。
普查信息严格保密 限定用于普查目的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经济普查对象有义务接受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普查,并按时、如实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
对普查对象关注的商业秘密或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副总队长、市经普办执法督察组组长杨世业表示,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将签订保密承诺书,对在经济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经济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依法履行保密义务。
同时,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会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奖惩的依据。“这是经济普查工作的底线、红线。”杨世业说。
需要普查对象注意的是,“两员”入户时,会穿着统一标识服,配戴统一制式的证件。普查对象可以通过扫描证件上的二维码信息来核实“两员”的身份。
“五经普”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
记者注意到,“五经普”将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这也是此次经济普查的一项重要变化。
投入产出调查是国务院批准的周期性大型调查,每五年开展一次,调查结果广泛应用于结构分析、能源环境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全球价值链、国内国际双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等诸多领域,能够为制定有关政策、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北京市经普办投入产出调查组组长郑晓光表示,“五经普”与投入产出调查同时开展,既能减少大型调查开展频次,减轻基层负担,又能衔接经济普查得到的总量数据和投入产出调查得到的结构数据,提高统计调查数据的协调性。
郑晓光介绍,投入产出调查将通过记录电子统计台账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单位的生产经营投入、构成、购进材料来源、产品初次去向等情况。电子台账主要按照季度填报,调查单位可基于填报科目,建立成本费用详细科目台账,在平时阶段性收集整理资料。
■ 释疑
什么是“达规纳统”?
据北京市经普办工作人员介绍,在普查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经营稳定的中小微企业,被发现达到了规模(限额)以上水平,对于这类企业,鼓励大家主动与本地的统计机构联系,按要求及时申报,成为规模(限额)以上统计调查对象。
这在统计工作中被称为“达规纳统”,指通过经营发展不断壮大的企业,已经达到国家统计局调查制度规定的“规模以上”的标准,需要向统计部门提交相关申报材料,经国家统计局审核通过后成为规模(限额)以上统计调查单位。
成为规模(限额)以上企业,需要按报告期向统计部门报送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人员工资、能源消耗等方面相关数据。统计数据采取加密传输,同时不作为任何单位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依据。同时,统计部门对于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将定期开展常规统计,对于规模(限额)以下企业,则通过抽样调查进行统计。
蔡璘表示,规模(限额)以上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申报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对政府统计工作的参考性意义重大。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