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带笑颜 生态文明出新绩
——贵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纪实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降低,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2%。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60%。率先全流域取缔网箱养殖,完成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禁捕,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绿水青山已成为贵州的靓丽名片!贵州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爱绿植绿护绿
林海涛涛美黔中
早春时节,锦屏县文斗村草木蔓发,绿意盎然。“文斗森林覆盖率达95%。”村支书姜达榜一脸自豪地说,早在清朝干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文斗人就在寨中立下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禁止乱砍滥伐的“六禁碑”,生态环保理念代代相传。
站在赫章县海雀村的高处,放眼望去,万亩林海郁郁葱葱。1985年,海雀村尽是光秃秃的荒山,森林覆盖率不足5%;如今,海雀村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达到80%左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旮旯里的海雀人一年接着一年地栽树、护树,使得万亩荒山变得林海涛涛,生机勃勃。
在贵州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设立贵州生态日,选聘生态护林员开展护林工作。5年来,贵州治理石漠化面积5082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和幅度均居全国岩溶地区首位,治理水土流失1.33万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1015万亩。
2020年,贵州省印发了《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通过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不断增加森林蓄积量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建立健全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党政领导挂帅,部门参与共管、共建、共治的林业改革发展新格局。
2021年,贵州省将进一步强化林长制,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360万亩、石漠化治理6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980平方公里。
扛起“上游责任”
一江清水送下游
春暖花开,乌江水暖。毕节市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乌江六冲河化屋村河段河长张玉芝,正带着护河员沿着河岸巡河,清理沿岸垃圾。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来到黔西县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村里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给予了肯定,这让我备受鼓舞。作为化屋河段河长,我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勇当‘护河先锋’。”张玉芝说。
贵阳市南明河畔,杨柳依依,数十只白鹭觅食滩涂,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城市生态画卷。
贵阳市历年来重视南明河污染治理,并通过建设分布下沉式再生水厂有效解决了治理难题。南明河沿线的再生水厂,每天可向南明河提供150余万吨生态补水,年补水资源达5亿余吨。经治理,目前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
贵州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88个县(市、区)有69个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扛起“上游责任”,贵州重拳出击、全面推进——
清理整治网箱养殖。截至目前,贵州已取缔网箱养殖3.35万亩,投入补助经费17.93亿元。全省全流域零网箱、全流域禁投饵,网箱养殖污染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全方位水质监测预警。贵州八大水系共建有水质自动监测站107个,其中长江流域有87个,涵盖了贵州纳入国家“水十条”水质考核断面及中心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
推行河长制,全省4697条河流(湖)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22755名,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设立“贵州生态日”,省级河长带头巡河,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生态保护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202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6.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统筹系统治理
呈现多元之美
初春的草海,水天一色,黑颈鹤等候鸟翩跹起舞,引吭高歌。草海是中国着名三大高原湖泊(草海、滇池、青海湖)之一、中国Ⅰ级重要湿地、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我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今年这么大规模的黑颈鹤群还是第一次见到,也说明草海的生态正在改善。”从小生活在草海边的村民刘广惠说。
为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我省颁布实施了《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印发了《贵州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贵州省重要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等。目前,我省湿地面积为23.4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1.53%,公布省重要湿地共73处、国家湿地公园45个、湿地保护小区96个。仅铜仁市,目前就已经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49个,碧江区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
清晨的黎平县洋洞村,层层叠叠的梯田笼罩在白雾中,如梦如幻。2015年以来,洋洞村杨正熙成立“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牛耕部落”品牌,带领本村和周边村寨2760户农户,对农田进行修护,并统一按“牛草+牛粪+牛耕+放鱼+放鸭”的传统方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香禾糯、紫米等古老品种8750亩。
贵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于2012年启动。按照“财政资金投入每亩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足额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省共建成1677万亩高标准农田。2021年,我省将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建设高标准农田25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只增不减。
在贵州高原,片片湖泊绘成高峡出平湖的迷人景色;在贵州乡村,阡陌交错的田园风光让人们心生向往。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贵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让美丽贵州呈现多元之美、系统之美。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