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首页 > 发展瞭望

瞭望丨瞭天下大势望中国现实

时间:2021-02-04 09:53:18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余仁俊

文|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瞭望》发表我的一篇文章后,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我与《瞭望》的多位记者保持着联系。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也给了我发表观点的机会,这无疑为我的生活和研究增添了色彩  ◇作为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上报的途经虽然很多,但《瞭望》是我发表观点的重要渠道    我是《瞭望》的读者,后来成为《瞭望》的作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使我对这本篇幅不大但信息量很大的刊物有了更多了解。    说其篇幅不大,一是刊物很薄,不太厚;二是每篇文章篇幅不长,3000字至5000字。尽管短,但信息量大,言简意赅,很短的文字,讲的是大道理。立意高远,但贴近现实;直来直去,从不绕来绕去;言之有物,摆事实,讲道理。    作为周刊,每月要出四期左右,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为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建议与政策反馈。做读者的时候,我很佩服《瞭望》的编辑与记者,在短期内组织与编出这么多高质量的稿件。直到我做了作者,才真正了解了组稿和编辑过程中的艰辛。    一篇稿子也没有被“废掉”    给《瞭望》写稿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因写的稿子并不多,十几年只写了十几篇;都是编辑约稿,从没有主动投过稿,这也是《瞭望》编辑们可贵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找我约稿时,我感到不太相信,因为作为读者,从未想过为《瞭望》投稿,更没有想到他们会主动找我约稿,我感到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我知道《瞭望》的风格,篇幅不能太长,语言应简洁,观点应明确。    作为学者,我知道,文章越短,难度越大。长期搞研究,写文章不怕长,就怕短。接到约稿后的几天时间,满脑子都是稿子怎么写,直到考虑成熟后,我才动笔。    有时,找我约稿,时间很紧,只有一天。如十九大开幕的那一天,编辑给我来电话,约我解读一下区域协调发展,第二天就要交稿。    值得欣慰的是,每次约稿,我都按时提交,从没让编辑记者失望,他们也从没有让我失望,就是说,一篇稿子也没有被“废掉”,全部刊登,成功率百分之百。    后来,我发现,《瞭望》找我约稿的频率并不高,一年就是一两篇。而且,约稿的主题都是我研究的专业领域,都是我想说想写的观点,从没有“赶鸭子上架”。    文章聚焦三大领域    回忆起来,所写的十几篇稿子,聚焦三个领域: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个领域,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均属区域经济问题。如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北京“大城市病”的防治,等等。接受过《瞭望》记者的多次采访,我都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者在其撰写的文章里,能很准确地阐述我的观点,让我由衷地感到《瞭望》记者水平很高。    关于城镇化,我写过四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匙”“西部城镇化面临新门槛”“新型城镇化的‘长江支撑’”“解码新型城镇化大变革”。    我于1995年开始研究农民工问题。1996年,先后在多家媒体上发表“疏导民工潮的新思路”“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称谓的改变”等文章。    此前发表的都是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观点,直到2014年,《瞭望》约我谈谈人的城镇化问题,我用较长篇幅系统阐述了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题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匙”。题目是编辑加的,我原来的题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从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做起”。编辑加的题目比我原来的更醒目,更容易引起关注。此处之匙是钥匙之义,市民化的钥匙就是为进城的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    文章刊发之后,为进城的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我在《瞭望》上发表过“加快推进三大战略从蓝图向现实转化”“新时代区域发展八大重点”“黄河生态治理进入重要关头”等文章。“加快推进三大战略从蓝图向现实转化”这篇文章篇幅很短,只有1000字,1000字要把三大战略说清楚,还要提出如何落实的建议。三大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是十八大以后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用很短的文字去概括和提出建议,确实难度很大。为此我琢磨了几天时间,终于按要求写出来并按时提交。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在《瞭望》上发表的文章有:“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路径选择”“走出一条治理‘大城市病’的新路子”“优化利用北京中心区腾退空间”等。在文章里,我提出了疏解功能、建设新区;提升河北、缩小落差;城市分工、优化布局;消除壁垒、密切联系等建议。在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河北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能力,促进京津冀发展成为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当时《瞭望》编辑室主任王军同志到我办公室采访,让我发表在武清、大兴、廊坊交界地区规划建设新区的看法。我提出了异议,认为规划的新区离北京六环很近,很快会与北京连在一起成为一张“大饼”,有可能使北京的环境更趋恶化,使北京南部的交通更加拥堵。    王军同志将我的建议写进采访文章里,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决策。    与记者相互启发    虽然我为《瞭望》写的文章并不多,但我多次接受记者的采访,借助他们的笔把我的观点表达出来。作为一个学者,夜以继日、殚精竭虑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观点为决策者所采纳,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作用,研究的成果、形成的观点能够传递出去。    作为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上报政策建议的途径虽然很多,但《瞭望》是我发表观点的重要渠道。    多年来,我与《瞭望》的多位记者保持着联系,王军、唐敏、王仁贵等,都找我约过稿,有几位多次采访过我。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也给了我发表观点的机会,这无疑为我的生活和研究增添了色彩。    借此机会,我对《瞭望》和编辑记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1年,《瞭望》创刊四十周年,编辑邀请我写几个字,我没有练过书法,但却之不恭。当时,我正在海南小住,没有相应的纸笔,便驱车几十公里,找到了笔墨纸砚,写了“瞭国际风云,望中国现实,观天下大势”三句话,好像都是溢美之词,但都是我出自真心感受。    这三句话,《瞭望》当之无愧。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Copyright 华北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华北资讯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2304368922@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